0.05秒!90后护士长“飞针”穿刺采血,“快”到出圈
0.05秒!90后护士长“飞针”穿刺采血,“快”到出圈
0.05秒!90后护士长“飞针”穿刺采血,“快”到出圈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0日讯(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阳哲)手指轻轻一弹,采血针头就像飞(fēi)镖(fēibiāo)一样飞了出去,准确地扎进(zhājìn)血管,这个过程仅0.05秒。这不是武侠片,而是湖南湘江新区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门急诊护士长张婷的日常工作,这种被患者津津乐道(jīnjīnlèdào)的扎针技术(jìshù),叫“飞针”穿刺采血方法,能够快速进针,减轻患者的痛苦。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(láilín)前夕,记者走进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了解张婷“快”到出圈的故事。
0.05秒“飞针”穿刺,犹如“蚊子叮(dīng)了一下”
所谓“飞针”,就像射飞镖(fēibiāo)一样,快、准、稳地扎进患者的血管,在患者还没来得及感到疼痛之前,扎针就顺利完成。在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门急诊护士长张婷的名字总是与“无痛”“精准”“暖心(nuǎnxīn)”紧密相连。这位90后白衣天使,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,将(jiāng)冰冷的穿刺技术(jìshù)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,让“南丁格尔(nándīnggéěr)精神(jīngshén)”在基层医疗中焕发新的光彩。
5月10日上午8时20分,一位姓李(lǐ)的阿姨拿着排号单,在张婷(zhāngtíng)前面坐了(le)下来。张婷叮(dīng)嘱李阿姨握住拳头,在她的手肘处拍了几下,确认好血管位置,做好消毒。紧接着,只见张婷的手指轻轻一弹,针头便“飞”了出去(chūqù),准确扎进血管,整个过程轻巧而迅速(xùnsù)。很快,两管血就抽好了。抽完血的李阿姨告诉记者:“我还没有反应过来,血已经抽好了,好像被蚊子轻轻叮了一下,几乎没什么感觉。”
8时35分(fēn),2岁的轩轩(化名)被妈妈抱着来到张婷(zhāngtíng)面前。看到张婷拿起采血针,轩轩闭上眼睛号啕大哭。“咦,怎么不疼了(le)?”睫毛上挂着泪珠的轩轩睁开眼睛,看了看张婷,又看了看妈妈,呆萌(dāiméng)的神情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。
“妈妈,这个姐姐帮我打针,我一点都不疼?”上幼儿园中班的(de)晓妍(化名)脸上挂着泪痕,十分畏惧打针的她(tā),被妈妈带到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然而,当针头(zhēntóu)扎进血管时,她立马停止了哭泣,好奇(hàoqí)地问着妈妈“今天打针怎么不疼了”。
快、准、稳!当天上午,张婷为近50名患者穿刺采血。记者近距离观察,发现张婷的“飞针”都在(zài)一瞬间(yīshùnjiān)弹入血管,扎针(zhāzhēn)动作基本在0.05秒完成。
“飞针,靠的就是一瞬间的爆发力。”张婷(zhāngtíng)对记者解释,针头“飞”进患者血管的速度越(yuè)快,患者的体感越不痛,扎完后也不会起淤青血块(xuèkuài)。
一天练坏一块泡沫板(pàomòbǎn),苦练成就 “肌肉记忆”
张婷(zhāngtíng)的(de) “飞针(fēizhēn)” 并非天赋异禀。面对婴幼儿血管细、家属(jiāshǔ)焦虑的难题,张婷毅然挑战护理领域的“硬骨头”。为了掌握这门“飞针”技术,张婷随身带着泡沫板,一有空便在泡沫板上练习,一天练坏一块泡沫板,半年内 “扎针” 超10万次(wàncì)。“先是练持针手法,往泡沫板上弹,把手练稳、练出来‘肌肉记忆’之后,再在泡沫板上划线,练习将针准确扎到线上。慢慢地,线越画越细,“飞针”的准确度(zhǔnquèdù)也越练越高。”张婷对记者说(shuō)。
随着练习的深入,张婷和同事互相把(bǎ)对方当作“患者”,在真人(zhēnrén)的手臂、手背、脚部等身体部位(bùwèi)练习“飞针”。练习时偶有同事失手,胳膊便(biàn)要留下一个淡淡的淤青。“飞针不仅考验手法,也同样考验心理素质(xīnlǐsùzhì)。”张婷说,“一开始不熟练,大家心里有些害怕,一紧张,可能就给人扎疼了。把心理那一关过了很重要。”
为了克服恐惧,也为了增进熟练度,张婷越发勤学苦练,下班回家(huíjiā)的(de)路上(lùshàng)都在模拟“飞针”的手势。她说:“飞针讲究快、准、稳,力度和角度要根据患者的血管粗细、脂肪厚度实时调整。”
现在,张婷的“飞针”采血技巧已经应用得非常熟练。进针(jìnzhēn)之前(zhīqián),张婷会对患者的血管粗细和皮下脂肪厚度等进行评估,根据个体差异,控制(kòngzhì)进针力度大小、深浅。
习得“飞针”技巧后(hòu),最令张婷(zhāngtíng)感到欣慰的是,儿童患者都不躲着她了。以前,她在孩子们的眼中是“可怕姐姐”,所到之处常能引起一阵(yīzhèn)啼哭。如今,张婷的“快”已经远近闻名,她也变成(biànchéng)了儿童患者口中的“不疼姐姐”。
属于(shǔyú)张婷和无数护士们的国际护士节即将来临,张婷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:“能让孩子们打针时少一点(yìdiǎn)眼泪,多一些勇敢(yǒnggǎn),便是我最大的欣慰!”
“技术会过时,但用心(yòngxīn)不会”
在张婷的(de)护理字典里,“技术(jìshù)”与“共情”从不分离。面对(miànduì)穿刺失败的患儿,她会蹲下身来,用童话故事安抚;遇到焦急的家属(jiāshǔ),她总以“如果是我的孩子”换位思考。门急诊大厅里,大家(dàjiā)经常听到她爽朗的笑声,看见她变魔术般掏出卡通贴纸化解孩子的恐惧。正是这份真诚,她带领的团队实现了全年“零投诉”,更收获了4面锦旗、2封手写(shǒuxiě)感谢信。“技术会过时,但用心不会。”张婷如是说。
从“技术网红”到“行业分享者”,张婷用行动诠释(quánshì)着“南丁格尔精神”的真谛(zhēndì)。在网络平台,她精心制作的600条教学视频不仅收获了10万名忠实“粉丝”和118万次点赞(diǎnzàn),其中仅今年4月的3条教学视频就获得超过2500万点击量。这些数字背后(bèihòu),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(xìnniàn):“护理技术不该是独门秘籍,而应是薪火相传的宝贵经验(jīngyàn)。”
线下,她的足迹遍布全国20余家医疗机构。在基层医院,她手把手指导年轻护士(hùshì)调整进针角度;在会议讲座上,她无私分享独创(dúchuàng)的“无痛穿刺三要素”;在社区义诊中,她将复杂的操作要领转化(zhuǎnhuà)为通俗易懂的顺口溜。令人动容的是,每次教学结束,她总会(zǒnghuì)说: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万紫千红(wànzǐqiānhóng)春满园。”这句朴实(pǔshí)的话语,道出了一位护理工作者纯粹的职业理想。
在张婷看来,每一次技术分享都(dōu)是(shì)爱的传递,每一场教学都是温暖的延续。正是这份赤子之心,让(ràng)她从“不疼姐姐”成长为护理队伍中的“领航员”,用专业与情怀点亮了护理行业的星空。
从一名青涩护士到门急诊“定海神针”,张婷的十年护理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(zhuàngjǔ),却用0.05秒的精准、3650天的耐心,定义了“优质(yōuzhì)护理”的内涵。她的故事,是基层医护人员(yīhùrényuán)“技术+温度”的生动范本,更是这个(zhègè)时代对“工匠精神”与“人文关怀”的美妙诠释。
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0日讯(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阳哲)手指轻轻一弹,采血针头就像飞(fēi)镖(fēibiāo)一样飞了出去,准确地扎进(zhājìn)血管,这个过程仅0.05秒。这不是武侠片,而是湖南湘江新区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门急诊护士长张婷的日常工作,这种被患者津津乐道(jīnjīnlèdào)的扎针技术(jìshù),叫“飞针”穿刺采血方法,能够快速进针,减轻患者的痛苦。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(láilín)前夕,记者走进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了解张婷“快”到出圈的故事。
0.05秒“飞针”穿刺,犹如“蚊子叮(dīng)了一下”
所谓“飞针”,就像射飞镖(fēibiāo)一样,快、准、稳地扎进患者的血管,在患者还没来得及感到疼痛之前,扎针就顺利完成。在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门急诊护士长张婷的名字总是与“无痛”“精准”“暖心(nuǎnxīn)”紧密相连。这位90后白衣天使,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,将(jiāng)冰冷的穿刺技术(jìshù)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,让“南丁格尔(nándīnggéěr)精神(jīngshén)”在基层医疗中焕发新的光彩。
5月10日上午8时20分,一位姓李(lǐ)的阿姨拿着排号单,在张婷(zhāngtíng)前面坐了(le)下来。张婷叮(dīng)嘱李阿姨握住拳头,在她的手肘处拍了几下,确认好血管位置,做好消毒。紧接着,只见张婷的手指轻轻一弹,针头便“飞”了出去(chūqù),准确扎进血管,整个过程轻巧而迅速(xùnsù)。很快,两管血就抽好了。抽完血的李阿姨告诉记者:“我还没有反应过来,血已经抽好了,好像被蚊子轻轻叮了一下,几乎没什么感觉。”
8时35分(fēn),2岁的轩轩(化名)被妈妈抱着来到张婷(zhāngtíng)面前。看到张婷拿起采血针,轩轩闭上眼睛号啕大哭。“咦,怎么不疼了(le)?”睫毛上挂着泪珠的轩轩睁开眼睛,看了看张婷,又看了看妈妈,呆萌(dāiméng)的神情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。
“妈妈,这个姐姐帮我打针,我一点都不疼?”上幼儿园中班的(de)晓妍(化名)脸上挂着泪痕,十分畏惧打针的她(tā),被妈妈带到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然而,当针头(zhēntóu)扎进血管时,她立马停止了哭泣,好奇(hàoqí)地问着妈妈“今天打针怎么不疼了”。
快、准、稳!当天上午,张婷为近50名患者穿刺采血。记者近距离观察,发现张婷的“飞针”都在(zài)一瞬间(yīshùnjiān)弹入血管,扎针(zhāzhēn)动作基本在0.05秒完成。
“飞针,靠的就是一瞬间的爆发力。”张婷(zhāngtíng)对记者解释,针头“飞”进患者血管的速度越(yuè)快,患者的体感越不痛,扎完后也不会起淤青血块(xuèkuài)。
一天练坏一块泡沫板(pàomòbǎn),苦练成就 “肌肉记忆”
张婷(zhāngtíng)的(de) “飞针(fēizhēn)” 并非天赋异禀。面对婴幼儿血管细、家属(jiāshǔ)焦虑的难题,张婷毅然挑战护理领域的“硬骨头”。为了掌握这门“飞针”技术,张婷随身带着泡沫板,一有空便在泡沫板上练习,一天练坏一块泡沫板,半年内 “扎针” 超10万次(wàncì)。“先是练持针手法,往泡沫板上弹,把手练稳、练出来‘肌肉记忆’之后,再在泡沫板上划线,练习将针准确扎到线上。慢慢地,线越画越细,“飞针”的准确度(zhǔnquèdù)也越练越高。”张婷对记者说(shuō)。
随着练习的深入,张婷和同事互相把(bǎ)对方当作“患者”,在真人(zhēnrén)的手臂、手背、脚部等身体部位(bùwèi)练习“飞针”。练习时偶有同事失手,胳膊便(biàn)要留下一个淡淡的淤青。“飞针不仅考验手法,也同样考验心理素质(xīnlǐsùzhì)。”张婷说,“一开始不熟练,大家心里有些害怕,一紧张,可能就给人扎疼了。把心理那一关过了很重要。”
为了克服恐惧,也为了增进熟练度,张婷越发勤学苦练,下班回家(huíjiā)的(de)路上(lùshàng)都在模拟“飞针”的手势。她说:“飞针讲究快、准、稳,力度和角度要根据患者的血管粗细、脂肪厚度实时调整。”
现在,张婷的“飞针”采血技巧已经应用得非常熟练。进针(jìnzhēn)之前(zhīqián),张婷会对患者的血管粗细和皮下脂肪厚度等进行评估,根据个体差异,控制(kòngzhì)进针力度大小、深浅。
习得“飞针”技巧后(hòu),最令张婷(zhāngtíng)感到欣慰的是,儿童患者都不躲着她了。以前,她在孩子们的眼中是“可怕姐姐”,所到之处常能引起一阵(yīzhèn)啼哭。如今,张婷的“快”已经远近闻名,她也变成(biànchéng)了儿童患者口中的“不疼姐姐”。
属于(shǔyú)张婷和无数护士们的国际护士节即将来临,张婷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:“能让孩子们打针时少一点(yìdiǎn)眼泪,多一些勇敢(yǒnggǎn),便是我最大的欣慰!”
“技术会过时,但用心(yòngxīn)不会”
在张婷的(de)护理字典里,“技术(jìshù)”与“共情”从不分离。面对(miànduì)穿刺失败的患儿,她会蹲下身来,用童话故事安抚;遇到焦急的家属(jiāshǔ),她总以“如果是我的孩子”换位思考。门急诊大厅里,大家(dàjiā)经常听到她爽朗的笑声,看见她变魔术般掏出卡通贴纸化解孩子的恐惧。正是这份真诚,她带领的团队实现了全年“零投诉”,更收获了4面锦旗、2封手写(shǒuxiě)感谢信。“技术会过时,但用心不会。”张婷如是说。
从“技术网红”到“行业分享者”,张婷用行动诠释(quánshì)着“南丁格尔精神”的真谛(zhēndì)。在网络平台,她精心制作的600条教学视频不仅收获了10万名忠实“粉丝”和118万次点赞(diǎnzàn),其中仅今年4月的3条教学视频就获得超过2500万点击量。这些数字背后(bèihòu),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(xìnniàn):“护理技术不该是独门秘籍,而应是薪火相传的宝贵经验(jīngyàn)。”
线下,她的足迹遍布全国20余家医疗机构。在基层医院,她手把手指导年轻护士(hùshì)调整进针角度;在会议讲座上,她无私分享独创(dúchuàng)的“无痛穿刺三要素”;在社区义诊中,她将复杂的操作要领转化(zhuǎnhuà)为通俗易懂的顺口溜。令人动容的是,每次教学结束,她总会(zǒnghuì)说: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万紫千红(wànzǐqiānhóng)春满园。”这句朴实(pǔshí)的话语,道出了一位护理工作者纯粹的职业理想。
在张婷看来,每一次技术分享都(dōu)是(shì)爱的传递,每一场教学都是温暖的延续。正是这份赤子之心,让(ràng)她从“不疼姐姐”成长为护理队伍中的“领航员”,用专业与情怀点亮了护理行业的星空。
从一名青涩护士到门急诊“定海神针”,张婷的十年护理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(zhuàngjǔ),却用0.05秒的精准、3650天的耐心,定义了“优质(yōuzhì)护理”的内涵。她的故事,是基层医护人员(yīhùrényuán)“技术+温度”的生动范本,更是这个(zhègè)时代对“工匠精神”与“人文关怀”的美妙诠释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